装甲洪流 装甲纷争破解版

就爱百科 14 0

本文介绍和装甲洪流(装甲纷争破解版)相关内容。

装甲洪流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装甲洪流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装甲纷争破解版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冷战时法国如何对抗苏联坦克洪流?

没有办法对抗,整个北约组织都没办法,苏联自身的坦克保有量基本在7到8万辆,如果加上华约其他国家的话,估计有十几万辆,首先,T54/55大概有十万辆,T-62大概两万辆,T-64大概8000辆,T-72超过20000辆,T-80大约4500辆,LZ可以去看看81西方军演,你就会明白装甲洪流是什么意思了。当时苏联对于攻击西欧的计划是,从德国中部的富尔达沟发起进攻。就连当时的美国也承认:在欧洲大陆根本没有办法抵挡苏联的坦克攻势,如果开战,苏联将在几个月内占领整个欧陆。美国的A-10攻击机就是专门针对苏联的坦克海而研发的,但是当时的美国也没有把握用B-52和A-10挡住苏联的坦克。

有人说,装甲洪流纯粹胡扯,但是数据摆在面前,整个北约,包括欧洲本土和美国本土在内的坦克数量也没有人家苏联多,除非美国重新开始造M4谢尔曼……更不要说整个华约体系的坦克了,要不为什么人家苏联从70年代后就转入攻势,而美国转入守势了呢?就因为苏联的常规力量太强大了。苏联的装甲洪流之所以这么可怕,当然还有其它原因,比如美国无法把所有的飞机都运到欧洲来,可苏联却又办法让自己的飞机全都飞到西欧去,比如中国不一定会帮助苏联,但是绝不会让美国通过自己的领土捅苏联一刀。

装甲洪流 装甲纷争破解版

前苏联的装甲洪流是什么

1946-1949年间,苏军在役5万多辆坦克,不包括乌拉尔车厂的储备坦克和在建坦克,但包括苏军驻外军事力量装备坦克。苏军战略构想是,苏联陆军将协同苏海军,苏空军,迅速沿着易北河向西欧突进,坦克部队作为先锋力量,直击西欧重要城市。苏联一度拥有这上万辆T-64及其改进型,T-72及其改进型,上千辆的T-80及其改进型,这些坦克的性能在当时都是领先世界,一度让西欧无比担心被苏联的装甲洪流包围。

二战结束后美国坦克技术已经落后于苏联十年,为什么不能把德国E系列的技术拿过来?

你指的哪里落后于苏联?

按我猜你应该指的是装甲厚度。只看数值不看用法或者过度玩某些扯蛋游戏就会得出像你这样的错误结论。

首先先先说一下,德国没有“E系列”,只有一个基于豹子的E50通用坦克概念,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豹子的成熟设计,而所谓E75、E100这些都是二次艺术创作,跟现实里的德国没有关系。

冷战初期西方坦克不重视装甲的原因,根本就不是技术上落后于苏联,而是苏联的炮有效射程很短,根本就摸不着西方坦克,也不能在西方坦克的优势距离击穿所配备的薄皮装甲,更不能在西方坦克的凶残火力下幸存,所以西方坦克根本不需要重装甲。

首先西方坦克拥有非常强大的火力,苏联的烂炮看似口径吓死人,穿深超过谢尔曼的一个都没有,T-55和T-62还被谢尔曼端得满地找牙,1952年的西方火炮端出来打现在的T-90都是一炮飞头,再加上二战时就已经大量装备的测距仪和火炮双稳,快速装填,以及不久之后的红外夜视,弹道计算机,直接秒苏联肉眼手算加几十公斤的分装弹药在狭窄的车内空间里哼哧哼哧瞎倒腾几十条街,就这火力优势,哪怕西方的搭载平台只是丰田皮卡,苏联坦克也没有任何戏唱。苏联火炮的装填速度慢到什么地步?以现在俄军的152mm自行火炮为例,两个装填手加半自动装弹机,输送弹药用专用的小推车,在完全开放的环境里需要1分多钟才能完成装填,在狭窄的坦克里一个装填手要完成这个操作,最少也是三分钟起了,至于某些游戏里的装填速度,里面那装填手不是熊科的才怪。

而苏联坦克的重甲更是给自己挖坑,首先铸造装甲的厚度受工艺上缩水流动不均冷却分层难以热处理和脱模限制等诸多影响,理想厚度不能超过110mm,哪怕现在也是如此,因此铸造超过110mm的大面积装甲时会因为以上问题造成内部空洞及应力分布不均甚至断裂等严重影响装甲质量的现象,甚至导致装甲根本不能承受打击,这还算是理想状态下的不可抗力,再加上毛子那几乎为零的品控水平,更是雪上加霜,从IS-2开始,这个问题在苏联的重型坦克身上非常常见,几乎每个型号在投产时都没有战斗力,开一炮崩掉自己炮塔前脸的事都算日常操作,随着装甲越来越厚,问题也越发显著,本不提供防御的顶甲强度不足被迫加厚,占据了大量的重量,结果坦克越来越重,通过能力越来越差,故障越来越多,车内空间越来越小,弹药越放越集中,IS-8在第一次行驶展示中甚至直接压断坐圈引爆弹药,总师跟着自己的作品当着斯大林的面上了天,也从此终结了IS系列。即便如此,这些重如泰山的苏联坦克依然顶不住西方APDS和HEAT-FS的轻轻一击,结果在苏联坦克的系列里,幸存下来的反而是不怎么耐打但轻量好用的T-44衍生中型坦克,这些坦克在防护上相当差,并不如西方坦克。

至于火炮,它的性能核心在于炮弹,火炮的所有零件,炮膛炮管炮架都只是一个适配弹药的一个部分。炮管长度适配发射药95%燃烧完成所能给予炮弹的加速距离,炮膛容量则适配炮弹的发射药量,炮架大小则适配炮弹产生的后坐力。

炮弹口径越大,重量越大,加速越慢,和炮管的摩擦力越大,所需的膛压就越高,炮管壁就会增厚变重,而发射药由于燃烧速度非常快,装多装少的燃烧时间基本没有区别。

由此你就可以看出一个矛盾,大口径重弹需要更长的炮管和更长的加速时间,而加速时间基本恒定的情况下,很快膛压和炮弹阻力就形成了平衡,延长炮管并不能帮你提高炮弹速度,实际上,目前已经知道在大口径线膛炮里身管长度是有上限的,这就导致了重弹的出膛速度上限很低,所以不用问,俄国的122等大口径炮的性能必然不会比88炮有明显的优势,反而装填速度和火炮寿命损失一大截。而小口径炮就不同了,由于弹头质量小,发射药即使已经100%燃烧完成,由于炮弹给予的阻力小,保持的膛压仍然能够加速炮弹,这就是超倍径火炮为何都是小口径的原因。以二战为例,整个二战最强的火炮是美军的M1A3,锥膛增压超倍径次口径全部都有,发射45mm弹芯的次口径M93时弹速1290m/s,穿深可达238mm,而同款火炮发射大弹头少发射药的泛用弹M62时,弹速740m\s,穿深也就126mm,而俄国的122,穿深165封顶,跟德国的88没差。至于某些游戏里给德国128配的128/88次口径APCR,正是德国仿M93临时设计的一款弹药,但并未定型投产。

二战时期,燃烧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破坏坦克的呢?

听说过“莫洛托夫鸡尾酒”吗?这是个知名度非常高的武器,就是装满包括汽油在内混合燃料的燃烧瓶,其实就是土造的燃烧弹。搞笑的是,这一发明原本是苏联人在西班牙内战中最先创造出来的,结果它的发扬光大却是在“苏芬战争”中,被芬兰人大规模用来对付苏军坦克。

(莫洛托夫)

这玩意配方全世界都知道,材料简单、制作容易却威力巨大,其凶猛的火焰连水都浇不灭,成为最便宜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只需将其投进坦克脆弱的发动机排气口里,笨重的坦克立马就起火趴窝了, 搞不好还会引燃车载弹药爆炸,它对坦克的杀伤力甚至超过集束手榴弹。

在苏联入侵芬兰的战争中,苏联红军出动了大批坦克和装甲车辆,而芬兰方面几乎没有坦克,难以匹敌。于是便大批制作燃烧瓶,用手掷或投石机等最原始的方式,大批焚毁苏军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因为坦克内部有些帆布之类的易燃品,一旦燃烧瓶投入会迅速引发火灾,在狭小的坦克密闭空间里很容易将乘员烧死烧伤;同时,坦克的很多零件需要润滑油,这些油脂也会在坦克表面有所渗漏和附着,一旦燃料瓶落上仍然会起火,因此,即便不能个个准确地投进气孔里,仍然会对坦克造成破坏。是一款老少皆宜、妇幼可用的“尖端”杀器。

这款燃料瓶的名字由来也很有意思,莫洛托夫当时是苏联外交部长,是苏芬谈判的苏方代表,在苏联撕毁谈判协定开始轰炸芬兰首都等城市时,莫洛托夫代表苏联政府发布声明时,居然称炸弹是“为芬兰工人阶级投下的救济粮”,引起了芬兰人的极大愤怒,讥称苏军轰炸机是“莫洛托夫面包蓝”,并将那些投向苏军坦克的燃料瓶戏称为“致莫洛托夫的鸡尾酒”。

结果负责宣传战事的西方记者的芬兰语是“二把刀”,错将名字翻译成“莫洛托夫的鸡尾酒”,于是这个名字也就流传开来。

(老少皆宜)

在后来的苏德战争中,面对纳粹德国的装甲洪流,饱受芬兰人燃烧瓶袭击的苏军也回过味来,大批制作和使用“莫洛托夫鸡尾酒”攻击德军坦克,尤其是使用汽油的坦克,非常具备杀伤效果。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战中,几乎一小半的德军坦克被这东西烧毁,损失惨重。

不仅苏军,在二战中南斯拉夫游击队和波兰华沙起义军,都广泛使用这一武器对付德军坦克,属于性价比非常高的实用武器。时至今日,在很多地区冲突的巷战中,“莫洛托夫鸡尾酒”都是趁手的反装甲利器。

美国是三年的太平洋浴血奋战,而苏联是七天歼灭关东军80万,

七天歼灭关东军80万

关东军是日本陆军驻扎在中国东北的一支军队。编有31个步兵师团,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1个敢死队旅团和2个航空军,以及伪满洲国部队等,共约120万人。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强占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南满铁路。不久,日本将辽东半岛改名为关东州,在旅顺设立关东都督府,下设民政部和陆军部。1919年在关东都督府陆军部的基础上,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后,根据《朴次茅斯和约》将关东州(中国辽南旅大地区)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转让给日本。日本为维护其殖民利益,派遣2个师4万人的兵团进驻关东州及南满铁路附属地,并设立关东总督府。次年,总督府改为都督府,下设陆军部,辖1个陆军师、6个独立守备营、旅顺重炮营和宪兵队等。

20世纪上半叶,长期侵驻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陆军重兵集团。

1919年,都督府撤销,改设关东厅,成立关东军,首任司令立花小一郎,司令部设在旅顺,直接隶属于天皇。

1926年进入昭和时代后,日本加紧推行侵略中国和准备对苏作战的大陆政策。1928年,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中国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1931年策划“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次年炮制伪满洲国,司令部迁至长春,司令兼任日本驻“满”大使和关东厅长官,掌握伪满军政大权。从此,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残酷镇压中国抗日军民,疯狂掠夺粮食和矿产资源,把中国东北建成日本进一步侵略扩张的重要战略基地。

1928年,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大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拉开了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的序幕。1932年,建立满洲国。

1939年5月,满洲军队跟蒙古军队在诺门罕发生小规模边境冲突,后演化成为关东军对苏联红军的正面对决。朱可夫指挥六个旅七万名苏联远东军,以机械化部队击败两个师团约四万名关东军。一万八千名日军战死或受伤。日本全国震动,平沼内阁请辞。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及参谋长矶谷廉介被撤职。

1942年,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关东军主力逐渐被抽调至太平洋战缐。在1943年战况逆转后,不少关东军在太平洋的岛屿上被歼灭。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关东军被击毙八万三千人,被俘五十九万四千人。战后,余下的关东军官兵作为俘虏被送到西伯利亚从事强制劳动。

太平洋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争夺远东殖民地,独霸亚洲,发动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8日,美、英对日定宣战,11日,德、意对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不在不到半年内,侵占了香港、马来亚、菲律宾、关岛、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处于暂时的军事优势。在日军占领地区中,人民群众发动了民族解放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1942年6月,美国在中途岛海战获胜,取得海上主动权。美军经过三年苦战,夺回太平洋上日军占领各岛

美国三年的太平洋浴血奋战和苏联七天歼灭关东军80万都得到对日作战的胜利~

历史意义在于赢得战争主动权~最终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第二世界大战

苏联的钢铁洪流是如何让世界恐慌的?

在冷战时期,苏联保持了一支非常强大的装甲部队,这支部队在全盛时期拥有5万多辆坦克,6万多装甲车,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钢铁洪流。苏联军队的作战思想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军队的海军实力相对较弱,不具备同美国争夺海上霸权的实力。而美国在西欧国家拥有大量的导弹基地,能够轻易的攻击到苏联。特别是在古巴导弹危机过后,苏联想要直接威胁美国本土计划基本落空。

为了能够反击美国在欧洲的军事部署,苏联建立了一支非常强大的陆军和空军,并且生产了大量的中程战术导弹。一旦苏联同北约开战,苏军就会先用战术导弹进行一番狂轰乱炸,然后飞机配合装甲部队突击,最终一举占领整个西欧。当时的欧洲国家对于苏联充满了畏惧,因为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的其他国家,都不具备抵挡苏联钢铁洪流的能力。

苏联的坦克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战斗机和导弹技术也和美国不相上下。在1981年,苏联进行了一次30万人规模的军演,展现了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在这场军演中,苏联模拟了先使用战术核武器攻击目标,然后装甲部队进行突袭的战术,让西欧国家畏惧不已。此时美国在欧洲部署的导弹数量,以及北约国家的装甲部队规模,都无法同苏联相抗衡

。不过此时的苏联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由于勃列日涅夫穷兵黩武的政策,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的泥潭,号称世界第一陆军的苏联陆军,在阿富汗打了整整9年,都没有消灭阿富汗的反抗力量。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苏联开始大规模裁军,钢铁洪流的威慑力大打折扣。不过西欧国家仍然不敢轻视苏联,毕竟在二战时期,坦克部队的作战的非常强,德国依靠着数千辆坦克,就扫平了整个西欧。而苏联的坦克数量远高于二战时期的德军,当时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苏联军队只需要几个星期就能够荡平西欧。

钢铁洪流真正失去威慑力是在海湾战争之后,海湾战争时期,美军以35辆坦克的代价,摧毁了伊拉克3800多辆坦克和1400多辆装甲车。在技术的优势下,依靠着数量的钢铁洪流,已经相对无力。而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军队规模不断缩小,钢铁洪流也不复存在。

好了,装甲洪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装甲纷争破解版、装甲洪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更多和装甲洪流相关游戏内容可以查看本站其他文章。

发表评论 (已有1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