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了解你的孩子 | 这样的环境让孩子更容易表达自己》中,我们找到了孩子无法向你说真心话的原因,这让我们离懂孩子更近了一步,但还不能算完全懂了孩子,我们还需要关于孩子的科学知识,懂得孩子这个群体的科学发展规律,才能在听到孩子的内心想法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反馈和引导,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下面有一个小测试,如果你能够在一分钟之内回答出来这些问题,那说明你对于自己的孩子,是有一定的了解,也许了解还不够全面,但是至少说明了你并不陌生。
第一个问题,你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吗?
她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他遇到什么样的事儿会害羞,遇到什么样的事儿会愤怒,他更倾向于害怕的时候会做什么,在陌生的人群当中他一般变现怎么样?
第二个问题,你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喜好吗?
喜欢什么,喜欢做什么,喜欢成为谁?或者是说喜欢以后做什么样的事业?
第三个问题,你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能力吗?
他在哪方面的能力特别强,哪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哪方面的能力中等,以及他的发展均衡吗?
第四个问题,接下来就是需要,你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吗?
孩子内心的需要没有对错之分,可能是孩子想吃糖,可能是孩子就是想出去玩不想写作业,但一定是源自于孩子内心最本能的声音,你知道吗?
第五个问题,比了解孩子内心需求更重要的是,你了解孩子的成长需要吗?
孩子有成长的需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会更明确的意识到自己的成长需要什么,但是年龄越小的孩子他越不知道自己的成长需要什么,他往往只能说我需要什么,而对自己的成长需要什么是没有意识的。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在尽力满足孩子的内心需要,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需要。也有太多的父母只关注了孩子成长的需要,用错误的一种方式,让孩子为了满足他的成长需要不断的去努力,不断的去割舍自己本能的一些喜欢。
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我们是要用孩子能够接受的,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方式来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
但是,我们同时也需要重视孩子内心的需要,因为那是他们及时的,本能的、感性的想法,关注这些想法能够达成父母和孩子之间一种交流的最好的状态。
接下来,我就按照年龄由小到大,用一些案例和科学的方式去分析,在孩子的不同阶段,他们的成长需要是什么。
安全感的需要
很多小孩的父母都会苦恼孩子吃手,最初孩子吃手,大多是想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吃手是一种他们在陌生、局促或紧张的环境下,给自己安全感的方法。
最开始孩子吃手是特定环境中才有的行为,但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注意到,这个行为慢慢就变成了孩子潜意识的习惯,一旦成为习惯,孩子就会在任何环境下都出现这样的行为。
因此,吃手这个行为基本都是由特定环境想满足自己安全感发展而来,遗憾的是,父母往往是在这个行为变成习惯之后,才想要去改变,我们可能根本没发现,最早时孩子的吃手行为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关。
这就是说,当一个小宝宝没有办法在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的满足时,他就会自己发明出一种方法来满足自己,我们需要懂这一点。
如果孩子吃手时,我们非常粗鲁的去限制他吃手,但又没有其他的办法来满足孩子的安全感的话,就是不能叫做懂孩子,我们没有认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我们当然需要阻止孩子吃手的行为,但是我们同时也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满足他安全感方案。
否则就变成了我们不想让孩子上网玩游戏,但他的生活又那么的枯燥无聊。他白天难道就需要呆在床上看天花板吗?这不应该是他生活的样子。
所以当我们没有办法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我认为我们是没有权利给孩子说“不”的。
被关注的需要
孩子到了两岁多到三岁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有扔东西的行为。看见桌上有东西他扔在地上,然后你帮他捡起来,啪,又扔在地上,你再捡起来他又扔在地上。
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反映出的是他渴望被关注的需求。这种需求源自于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来指挥别人听从于他,让他证明自己的存在,孩子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了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
同时我们会发现,孩子反复扔东西在地上让你捡起来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你正在忙、和别人说话、你在看手机、看电视不理他的情况下,他们会用这种行为习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
被尊重的需要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对心理上的需求开始提高。比如说被尊重的需求。
实际上被尊重的需求在各个年龄段都有,但是孩子的被尊重的需求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大人们往往用一句话就把孩子的这种需求抹掉了,这句话通常是“孩子年龄小,什么都不懂,没关系的”,说话间,我们已经抹杀掉了孩子对于尊重的需求。
比如说,我们看见孩子常年不玩的玩具,想要把它们送给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是否会征求孩子的同意?我们会问孩子吗?大多数的情况下,父母可能不会问。
或者有一些小朋友来家里玩,突然看中了你们家孩子一个玩具,小朋友在边上大哭大闹,一定要。这个时候作为主人的你一定会特别的尴尬,然后可能就会顺水推舟的说:“好了好了你拿回去吧。”
你在处理了尴尬的同时,你会看见身后你的孩子在用一种幽怨的目光看着你,因为你没有得到他的同意。这样的事情长期以往的发生下去,孩子会离你越来越远,因为他内心中对于尊重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要想和孩子有真正的心灵上的交流,特别重要的是,要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有权利、有时间慢慢表达自己。
发展的需要
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不断地发展的需求,其实有一些成年人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回母校看望老师时,当我们和父母聊起过去,我们会说“你那会儿要对我再严厉点就好了”,“小的时候你要是在这方面没有放弃对我的要求就好了”。
这种感慨其实是说,处于孩子状态的我们并没有深刻的意识到发展的需求,而作为监护人或者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在最后的一刻,也没有坚持来要求我们。他们那时候满足的是我们内心的需要,比如吵着闹着说不要去学英语的需要,但却忘记了我们成长的需要。
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地激发出孩子发展的需求,孩子的状态将会有很大的变化。
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到了青春期以后,很多的父母有困扰,就是孩子开始逆反,开始不和父母说话,回到家里他会把门关上,大家会怎么看?
这个时候孩子在表达的是我拒绝你,不要你进入我的世界,还是孩子在表达的是我想独立,我想拥有自己的空间,我还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我们会发现到了青春期以后,有一种亲子关系中的父母特别难受。
这些父母以前和孩子之间是过度地捆绑在一起的,这种捆绑指的是一种相互依赖,从生活上、从心理上都相互依赖的一个亲子关系,到了青春期以后,我们会发现,由于科学的成长规律,青春期的孩子要追求独立,如果他没有追求独立的行为,那说明他的青春期是有问题的。
所以当青春期的孩子表达出逆反、愤世嫉俗、清高、无所谓,恰恰是在这个年龄阶段非常好一个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懂得他们的内心需要吗?我们是否能够帮助他们在青春期的这些心理特征当中能够找到自己的那个价值。
其实青春期的心理特点的背后,阐述的无非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是独立的个体;第二个问题是我要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这是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想要去做的。
在青春期阶段,打网游的孩子、对网络上瘾的孩子,实际上是想要满足什么需求呢?是他们想要证明,自己是独立的个体,通过打网络游游戏,让别人关注了自己,又交到了朋友,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追星的孩子、喜欢唱歌的孩子,他的想法是:“我就喜欢这种风格的歌曲,我要成为这样的歌手,这样能体现我的自我价值。”
那还有一群孩子他们想表达的是:“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对这个社会、对这个世界负有责任,我有我自己的思想,我有我自己的思考。”
这三种行为现象,都是青春期孩子在表达自我价值的需求,他们背后的需求是一致的。但是为什么他们的行为表征会不一样,其实这取决于我们在家庭中,是否能让孩子意识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想为社会做点什么,我想为世界做点什么”。
对于孩子这样的心理需求,父母需要反思,我们是否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给他们提供了帮助呢?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没有让他看到更大的世界,没有让他意识到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自己对于社会的作用,自己对于国家的价值,我们又怎能要求一个孩子,长大了就立刻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呢?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有这样的要求,那是非常残酷的。
回过头来,当我们想要去懂得一个孩子的时候,不管这个孩子的年龄有多大,哪怕他只是刚刚出生的婴儿,我们都需要建立这样的五个思考顺序,来去理清楚我们的思路。
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某个行为,不管你是否开心,是否满意,是欣喜若狂,还是感到愤怒。首先要思考,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二步要问你自己,看到这个行为产生的情绪到底是什么原因?
当你甄别出来了自己的情绪原因时,下一个问题就是你的需要是什么?你想怎么办?第四个问题要问孩子的需要是什么?
最后就要考虑孩子成长的需要,根据孩子成长的需要想到的方法,才是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所以,要想懂得一个孩子,要想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其实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第一步,把自己瞬间的情绪和自以为是放下。
我们每个人看待另一个人都带有自己主观的想法,我们总是假设对方会怎样做,这是基于我们自己就会这样做。那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就会引发我们和孩子之间各种各样的误会和矛盾。最后结果就是,你根本就不懂孩子在做什么,也没有办法对他的行为进行引导。
所以,父母要想真正的去理解一个孩子,需要首先面对和理解自己的想法,当我们有勇气解读自己时,我们也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创造了全新的自己。
这个创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时间,需要我们一点点的学习、思考,但更重要的,它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行动起来。
作为父母
你可以陪着孩子
创造新的自己
标签: 育儿知识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