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最终不用陪伴,能独立、自信地学习。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指导孩子逐步学会怎样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使孩子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
陪读,是有娃家庭普遍关注的话题。
比如这个暑假,有的家长每天下班后就坐在孩子书桌旁,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在培训班间奔走……还有的家庭,爸妈工作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就接棒上阵了。
其实,不光是假期,关于家长陪读,还有各色各样的故事——
1.张仪兰陪儿子在长沙读书已经8年,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二。每天为孩子准备三餐后的空闲时间,张仪兰就坐在电脑前逛家长论坛及各个培训机构的网页。等到晚上儿子放学回到家,她把一天获取的重要信息提炼成几句话,在有限的母子交流时间里说给儿子听。
2.这个暑假,来自重庆的胡阿姨暑假来杭州带外孙。看护外孙上暑期兴趣班。我们还年轻,还能走!”“儿女们在杭州创业不容易,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她的话代表了一大批陪读老人的心声。
3.今年夏天参加中考的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学生小华,他的母亲代继华是位全职妈妈。儿子小华原本小学成绩很优秀,但升入初中后,不适应新的环境和节奏,每天做作业到凌晨,成绩不断下滑。为了帮助孩子稳定成绩,代继华决定进校听课,早上8时,她准时出现在教室,下午5时放学,赶回家做晚饭。在过去的3年中,她旁听了儿子班级3000多节课。她给每一科都准备了一个笔记本,里面记满老师强调的重点部分。她还会观察同班学霸们的学习方法,向他们取经,回去后再和儿子一起探讨。就这样,在代继华的努力下,儿子的成绩从倒数稳居年级上游。今年小华参加了中考,当时,班主任毛老师说:她现在去中考都没有问题。”
陪读分多种,你家是哪种状态?
1.“见缝插针”:空闲时间陪写作业
您下了班回家陪孩子写作业吗?给孩子讲题吗?
其实不论学校是否有相关要求,很多家长都会利用下班回家后的空闲时间,专心致志陪伴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做作业。一方面可以在孩子分心走神的时候督促孩子先以作业为主,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孩子,随时为孩子答疑解惑。
2.转移“阵地”:专门搬到孩子学校附近居住
有的孩子,学校可能离家比较远,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上下学的路上。于是,为了迁就孩子,有的爸妈不惜将自家的住房空下来,宁愿自己上班远一些,也要举家搬到学校附近,租房居住。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节省孩子上下学的时间,腾出精力来学习或者做其他事情。家长也可以在工作之余,继续做好一切后勤工作。
3.“保镖”看护:节假日陪上补习班、兴趣班
在节假日期间,经常能在补习班门口看见席地而坐的父母们,这是家长们将作业陪读升级为补习班、兴趣班陪读。家长们不仅负责孩子上下学的接送,当孩子在补习班里上课时,家长们会全程在教室门外等候,相互分享教子经验。
当然,也还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接送孩子上下学、陪读的任务就落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一辈的身上。
关于家长陪读,大家怎么看?
1.陪读算一种亲子行为,“我只是想离孩子近一点”。
“没有赚得完的钱,只有瞬间长大的孩子”。有一些家长觉得,陪读也算一种特殊的亲子行为,可以加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感情,见证他们成长的每一步,而且自己也能增长知识。
随着现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忙于工作,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彼此间的感情受到冲击。
一些家长在各种权衡下,最终选择全心全意陪伴孩子。他们认为,家长陪子女学习,和他们一同读书,一起探讨书中的问题,容易和孩子的思想产生碰撞,从而产生共同语言,便于家长更好地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简介、爱好、兴趣、志向等,使家长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减少彼此的误会。
2.对陪读,心有无奈但又不敢放手
有的家长说,“陪读”其实也挺无奈的,但现在竞争激烈,即便辛苦也丝毫不敢放松。
从事服务行业的黄女士说,她的孩子上一年级,老师习惯在网上布置作业,孩子回家就进入老师给的网址,从那里下载或抄写作业题目。因为她晚上经常要加班到八九点甚至更迟,到家孩子已经睡觉了,结果,第二天孩子就会因为没有做作业名字被老师挂在家长群里。
几次下来,她深感愧疚,只好向领导申请调换到不要加班的岗位。如今,她每天晚上都准时陪读,她说,“这样做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
无独有偶,在法院上班的方女士女儿在读小学六年级,成绩一直稳居班上前五名,好几次她想不陪读了,但女儿不同意。女儿说,比她读得更好的同学家长也都陪读。的确,在父母的监督下完成作业,往往能在当晚解决所有不懂的问题,第二天老师讲评时印象更深刻,方女士想想大家都在陪读,再累也要坚持,完全不敢放松。
3.没必要!陪得了一时,陪不了一世!
家长李女士说:“陪读好处不会很多,孩子自己的困难应该让他自己面对。孩子学习的压力已够大了,家长陪读,也许孩子的心理压力会更大。”
“陪读不是在关心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像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我们企业肯定不会要!”某知名企业负责人陈先生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连读书都要人陪,那么以后工作了,企业要派他出差,是不是也要家长或者其他员工陪呢?
还有家长担心,陪读会让孩子远离集体生活,减少与同学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参加集体活动时间,使他们难以融入集体,久而久之,孩子会容易变得孤独、封闭。另外,如果陪读中,家长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会对家庭产生依赖,降低生活自理能力。
4.陪读要看客观情况、双方意愿
还有的人指出,应不应该陪读,怎么个陪法,还得看家庭情况、家长个人选择和孩子的客观情况与意愿。
比如,有些孩子身心条件特殊,需要家长时时看护,那么无微不至的陪读无可厚非。但如果有的家长一定要以舍弃个人工作、生活的方式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倘若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同意,还是得慎重考虑这样的决定。
陪读,究竟“陪”的是什么?
1.“陪”孩子更要“读”孩子
陪读陪读,既要“陪”孩子,又要“读”孩子。遗憾的是,有的家长都注意到了“陪”,而忘记了“读”。
36岁的谢佳每天不得不在两种身份之间来回“穿越”:白天,她是一家国企的中层、办公室副主任;下班后,她成了5岁女儿的同桌,陪女儿上各种课外培训班。
可是,她这种辛苦并没有收获女儿很好的学习效果。她曾经一年给女儿报了7个兴趣班,如今只剩下了3个。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牺牲那么多时间陪孩子,孩子却在各个班上都表现得很一般。
实际上,这位母亲在陪读中忽略了“读”孩子的过程。她不知道孩子的兴趣究竟在哪里,也不知道孩子是否愿意让她这样陪读。
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陪”孩子容易,“读”孩子则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付出。既“陪”又“读”,了解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才是陪读正确的打开方式。
2.陪,是为了减压而不是增压
不论是为了照顾孩子生活起居,还是督促孩子专心学习,有一个原则不能忽视——家长陪读,是为了帮助孩子减轻负担、远离陋习,而不是用“陪”的方式,让孩子时时感受家庭的过度期望和重压。
一些家长在“陪读”时会反复叮嘱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努力、认真学习,不然你就对不起我们在你身上下的功夫。”殊不知,这样的施压会压抑孩子的学习情绪,严重的话,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
实际上,当家长在孩子身边“陪读”,给予孩子各种各样“爱”的照顾时,无需家长多言,孩子自身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对不住家长的付出。当孩子成绩不佳时,他们就会产生更大的压力。
这时,家长们要做的是更多地开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埋怨;为孩子减负,而非施压。
3.陪读是为了今后不用“陪”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陪读”也不例外。
我们该想清楚,陪伴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陪伴才正确?只有弄明白了这些问题,才能避免走入陪读的误区。
陪伴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最终不用陪伴,能独立、自信地学习。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指导孩子逐步学会怎样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使孩子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