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如何学习历史 初学生学好历史的技巧

就爱百科 13 0

初中生如何学习历史 初学生学好历史的技巧

  历史需要理解,初中生脱离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初中生如何学习历史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生学习历史方法

  一、高精度巩固知识点

  1、精读课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间、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如世界现代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目就要弄清四个知识点:一是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二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三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四是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这四个知识点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完整知识体系。

  2、把握内涵。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如上述第一个知识点就包含以下三个要点:①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③人们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二、高准度理解历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如1997年高考试题第7题“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理论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此题如果能正确理解“施政纲领”的内涵,即变法的具体实施方案,便可轻易选a。又如第8题“‘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该题主要考查门户开放的外延,即影响,为“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

  2、完整归纳概念内容。例如1997年高考第14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此题已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归纳,要求选出符合项。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概念所含内容的归纳过程。经过归纳比较,显然②不是共同点,应选没有②的选项。

  3、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如1996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6题“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点是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如运用“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实行郡县制、汉初分封等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

  三、高密度串连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如士族制度问题,可抓住四个点:①魏晋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②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势力发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势力渐衰;④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士族被进一步摧垮。这样,对士族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都是“点”,由这些点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四、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

  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是一个平面系统。但高考命题则往往抽取历史线索,挖掘知识联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系统。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

  1、相对完整的叙述 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如1996年高考第48题“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此题要求对法国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历史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其中又含有对革命原因、革命任务、革命对象和革命主体等方面的深层次分析。再如第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此题同样要求学生从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和归纳。从表面上看史实明确易见,但对分析能力的要求却比较高。

  2、宏观分析 微观考查。例如1997年高考第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宏观分析能力,要求学生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协约国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求对协约国列强进行具体分析,也含有微观分析的成份。

  3、显性联系 隐性联系。“显性联系”是教材中历史知识间较明显的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于知识之间。换言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46题“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各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土地问题的?各国土地问题的解决对其资本主义发展有何作用?”在这个问题中,命题者就抓住了它们的隐性联系,即革命和改革中的土地问题,经过发掘,能力考查的层次就明显提高了。

  4、历史学科 相关学科。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39题:“19XX年,章太炎为某人70大寿做联句一副。请读后回答问题‘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七十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

  万寿祝疆无。’①做七十大寿的‘某人’是______。②当此人吸尽黎民膏血,歌庆‘五十’的时候,中国东南部的军民正在抵抗______国军队的大举进犯;而在祝其‘六十’‘万寿’的那一年,______舰队官兵的鲜血却染红了黄海的怒涛。”此题的文学性较强,解题时既需要有扎实的历史基本功,又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

  再如1996年高考第39题所要求学生填识的南北朝后期的形势图,该图在课本中并没有出现,而是命题者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有关知识设计出来的。它既考查了历史知识,也考查了地理知识,拓宽了能力要求。

  又如1996年上海高考试题第42题“观察下面《美英两国首脑在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时的合影》后填空。①在前排就坐的左是______,右是______。”此题附有一幅图片,因而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多注意课外知识的积累。

  五、多角度比较人物事件

  在历史测试的四种题型中,无一不涉及到比较能力,因此,学会科学的比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较技能,尤为必要。

  1、把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背景、特点、作用或实质等。如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各有其背景和特点;再如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作用,从政治上看主要有三类,一是“推翻”,如秦末农民战争,西汉绿林赤眉起义,元末、明末农民战争;二是“瓦解”,如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唐末黄巢起义;三是“打击”,如太平天国运动。

  2、把性质相同但分布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较,理清发展线索。如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大的革命运动进行分析比较,既可以认识其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又可以系统地把握中国革命史的全过程。

  3、把同类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如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在工业革命前后就具有不同的特点。

  4、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认清其不同实质。如唐代手工作坊和明代手工工场,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现阶段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等问题。

  六、科学化评价人物事件

  要想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掌握评价的尺度、角度和信度。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立场正确。要站在正确的阶级立场(人民的、爱国的立场)和社会立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国际主义和改革探索等)上看问题。

  2、观点鲜明。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时势造英雄”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两个基本观点。

  3、方法得当、客观公正。要全面而准确地分析和评价,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区分不同的阶段,要运用辩证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切忌简单化、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局部和全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七、简化概括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浩瀚庞杂,要把其浓缩、概括、提炼成简明扼要、要点明确的知识点、知识链才能有效地掌握教材。

  1、抽取要点。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关键字词或章、节、目标题,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精炼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知识要点。比如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提炼成①收企业;②征余粮;③禁商贸;④配物品;⑤强劳动。

  2、时间作序。即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知识。如1997年高考第47题“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此题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勾勒答题题纲:①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④辛亥革命后迅速发展;⑤20世纪30—40年代陷入困境。

  3、逻辑划块。即按照有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块概括。如中国古代各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可以分析以下方面:

  ①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③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等。

  八、灵活化运用历史理论

  对任何历史问题的分析,都必须以理论为根据,否则就无法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必须系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运用理论分析历史问题。例如分析拿破仑的有关历史问题,就可以运用不同的史学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可以运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分析拿破仑在政治舞台上的出现;运用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分析拿破仑帝国的政权性质;运用质量互变原理分析拿破仑对外战争性质的变化等等。只有坚持运用史学理论分析问题,史学理论水平、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平时要选择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试题,进行史论结论合训练。有目的、经常性的练习,必然会促使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不断提高。

  初学生学好历史的技巧

  一、研读目录 掌握纲领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基本材料和必备工具。每册教科书前面都有“目录”,很多学生都不重视目录,这不好。目录是全书的纲领。有个成语说提纲振领。“纲”,指渔网的总绳; “领”,指裘服的衣领。古人说:“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宋史·职官志》)意思是说,抓住纲领,就能掌握、控制全局。所以,对“目录”要研读,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通过研读目录,领会其内涵,就能够高屋建瓴,从总体上把握全部教学内容的重点。

  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为例,全书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由若干课组成,目录上列得清清楚楚。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国家的产生、城市的出现、金属工具的使用、文字的发明等方面。中国是古代世界独立地从史前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的六大地区之一。教科书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从三个维度入手的:因为有了人才有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所以第一课介绍“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中华文明以农业为基础,所以第二课介绍“原始的农耕生活”;随着农业发展,到黄帝时候,文明的诸种要素相继出现,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初祖。”所以第三课介绍“华夏之祖”。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由六课组成。史学界称夏、商、周为“上古三代”,周又分为西周和东周。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时代,所以第一课介绍“夏、商、西周的兴亡”。夏、商、西周都以农业为基础,这时期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所以第二课以“灿烂的青铜文化”为题目,介绍夏、商、西周的经济状况。步入东周,社会发生变革,天子丧失权威,诸侯互相争斗,各国相继变法图强。所以第三课讲“春秋战国的纷争”,第四课讲“大变革的时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说:“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是历史的灵魂。”上面四课介绍上古三代的骨骼和血肉,下面第五六两课以“中华文化的勃兴”为题目,专门介绍上古三代的“灵魂”——文化。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由八课组成。这一单元讲述秦汉时期的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出现是秦汉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这一单元以“统一国家的建立”为题目,目的是突出时代特征。第一课“秦王扫六合”,讲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二课“伐无道,诛暴秦”,讲貌似强大的秦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第三课“大统一的汉朝”,汉朝又称两汉,指西汉和东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第四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这课前面有★号,表示不是 “课标”规定的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添加的,供教师选用。第五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和第六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主要介绍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第七八两课介绍“昌盛的秦汉文化”。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由五课组成。这一单元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这段历史除西晋有过短期的统一,其余都是政权分立对峙。政权分立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最突出特点。第一课“三国鼎立”,是政权分立的突出表现。随后西晋统一全国,但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很快灭亡。皇族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出现南北对峙局面。在此期间,南方突出的成就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突出的成就是民族大融合,所以第二课讲“江南地区的开发”,第三课讲“北方民族大融合”。第四五两课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从目录上可以看出,一个单元介绍一个历史时代,单元的标题都准确地反映出时代特征;单元下面的每一课都选取一个侧面去讲述这个历史时代的具体内容,将它们合起来,就是这个历史时代的全貌。所以,熟悉目录就能了解全书的脉络。

  二、五处入手,夯实基础

  历史是对过去人类活动的记录。时间、地域、人物、事件是构成人类活动的四大要素。研究历史,目的是得出结论,达成共识,以指导现实生活。所以,从时间、地域、人物、事件和结论这五处入手去掌握历史知识,就能够夯实历史学科基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切历史事物都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产生、发展、灭亡的。时间从纵向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前后顺序及其演变交替的关系。历史科学的时间概念,不仅标志着历史事物的时间断限,而且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它的时间断限;从此,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是它的逻辑涵义。历史科学的时间概念是严格的时间断限和深刻的逻辑涵义的辨证统一。时间断限是表,逻辑涵义是里。如果脱离了时间概念的逻辑涵义,时间断限的具体年代月日就变成僵死空洞的外壳,它们只是一些抽象的、枯燥的数字符号。相反,如果全面掌握历史科学的时间概念,以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概念为支撑点,从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上,就能轻而易举掌握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时序问题,解决历史知识繁复庞杂不好记忆的难题。例如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为支撑点,中共“一大”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最终目标,但没有确定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现实目标,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工作重点是领导工人运动,1922年至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兴起,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政治大罢工是此次高潮的顶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镇压下去,吸取血的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4年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国共合作促使反帝爱国运动高涨,1925年上海爆发“五卅运动”,迅速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响应;反帝爱国运动推动广东国民政府决策,把革命推向全国,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时间犹如一条线索,能把全部历史事物串联起来。

  地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它的具体地域。地域直接表现出历史事件自身上下左右前后的伸缩性及其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地域从横向反映出历史面貌,是历史的横截面。重大事件一定发生在历史横截面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焦点上。因此,揭示重大事件发生地域的特殊性,对加深理解事件本身富有积极意义。以“西安事变”为例,第一,西安是中国西部重镇,面对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国民党军“剿共”前哨,而西北军和东北军跟红军频繁接触,直接受到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第二,西安与日寇侵略锋芒所指的华北地区隔河相望,西北军、东北军和红军都直接感受到强大外敌的威胁。第三,西北军和东北军为蒋介石“剿共”打头阵,而蒋介石却利用平汉、陇海两条铁路调兵遣将,威逼西安,对西北军和东北军施加压力。这样的地理位置,这样的政治形势,使西安成为中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国民党军队派系矛盾的焦点。因此,“西安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也不难理解了。要善于发现地域与历史事件、历史发展的关系,形成完整的历史地理概念。这样,既能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又能有效地防止地域概念的混淆。

  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教科书写人物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事传人,另一种是以人传事。

  用以事传人方法所写的历史人物有三类:第一类是那些对历史起过巨大促进或促退的重要历史人物,像秦始皇、汉武帝、孙中山、毛泽东、袁世凯、蒋介石等。这类历史人物或者是雄才大略,开创一代风流的英明君主,或者是站在时代潮流前面掀卷巨澜的革命领袖,或者是倒行逆施、阻挡时代潮流的反动头子。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历史上活动时间长、领域广、影响大,因此教科书在较多课文中写到他们的活动。对这类历史人物在学习中要注意集中归纳,以便全面了解人物、评价人物。第二类是那些在一时一事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像关天培、邓世昌、佟麟阁、胡适等。这类历史人物总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对这类历史人物注意就事论人,人事并记就可以了。第三类是那些在叙述史实过程中往往为行文需要而点到的历史人物,像洋枪队统领华尔。人因事传,所以它的名字还是知道好。

  采取以人传事方法所写的历史人物,是那些在某一方面对社会发展起过突出作用,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像张骞、祖冲之、严复、詹天佑等。这类历史人物活动领域单一,但成就突出,贡献较大,足以代表他们所处时代社会发展某一方面的情况。教科书写这类人物,往往是通过他们个人活动,借以展现历史进程中某个侧面的时代风貌,很像名人小传。对这类历史人物,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的贡献、他应得到的桂冠。

  事件是构成历史的具体内容。它是由历史主体——人物来完成。重大历史事件一般都融合到重要人物的活动中去了,人事总要并记。另外,有的事件复杂,参与人物较多,如“井冈山根据地是怎样建立的”,记忆比较困难,但它又很重要,怎么办呢?可以采用要点归纳的方法记忆。根据教科书的叙述,我们可以确定五个要点:①湘赣起义;②文家市转移;③三湾改编;④井冈树旗;⑤龙江会师。这样,只要弄清五个要点的内在联系,就能记牢它了。顺便指出,这里说“湘赣起义”,不说“秋收起义”,原因是五个要点都采用地域概括,这就突出了进军井冈山的路线。

  结论是对历史事物的共识。重要的结论,如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科书都有明确地表述,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总之,如果能够提纲振领,掌控历史教科书的脉络,再五处入手,夯实基础知识,那么历史课就一定会学好。

看过“初学生学好历史的技巧”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